![](http://caixunimg.483.cn/2022/0610/20220610014212599.jpg)
香港,是一個充滿電影感的城市,
仿佛每個角落都隱藏著一個精彩的故事。
也許是小時候看了太多的港片,那些動人心魄的場景和人物,深深地烙在了腦海里。
(資料圖片)
也許,這座城市本就如此,
充滿了無限的想象和創(chuàng)造力,
吸引著無數(shù)電影人的目光和心靈。
在香港的街頭巷尾,
仿佛隨時隨地都可以拍出一部精彩的電影,
如同一個個靈感的源泉,
涌動著無盡的情感和能量。
所以,今天向華強,入駐今日頭條了,
還是挺感觸的。
上一次,向華強拍視頻的時候還是2016年,那是在《澳門風云3》又演了一把龍五。
時隔7年后,他又回來了。
不同的是——
這次,他要做短視頻了。
這種感覺怎么說呢?
就像過去,一個身上藏著無數(shù)動人心弦的故事的傳奇,你過去只能在小說中看到,
現(xiàn)在突然走下了神壇,
推開一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那扇門,
出現(xiàn)在你的面前,
跟你傾訴心中的那過去的故事。
這一刻,感覺仿佛回到了那個傳奇的時代。
感觸又悲傷。
無論你是否承認,
向華強,他都是香港電影的符號之一。
他和弟弟向華勝的「永盛電影」,是「中國香港電影史」怎么樣也繞不過去的章節(jié)。
他們是—— 香港黃金年代的最后一位霸主。
他們是在“在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,邵氏”倒閉、“嘉禾”和“新藝城”平分天下之際,最后一位殺進香港電影圈,稱霸香港電影的巨頭。
他們用電影見證了自己的傳奇,
也為香港電影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1978年,向華強和弟弟向華勝剛創(chuàng)辦了“永勝影業(yè)”那會,弟弟做經(jīng)理,哥哥做演員,
兩人闖蕩江湖,一起拍電影。
那會,別人拍什么,他們就跟著拍什么。
當年成龍的功夫喜劇火的一塌糊涂,「永勝」也就跟著拍了好幾部功夫喜劇電影。
但兄弟倆錢包癟癟的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拍的電影真的又臭又香又爛的,
沒幾年,公司就倒閉了。
直到80年代,香港影壇“邵氏”與“嘉禾”霸業(yè)告終,正式迎來“衛(wèi)星公司”群英爭霸后,
兩兄弟這才又殺了回來。
回來的理由也很簡單——
那會,在香港拍電影真的很賺錢。
1981年,嘉禾和許冠文聯(lián)合出品的電影《摩登保鏢》票房破了1700萬,1982年,新藝城的電影《最佳拍檔》更是創(chuàng)下了2600萬的票房神話。
香港電影正式步入千萬市場時代。
你投下去幾百萬,
能給你賺幾千萬的票房回來。
向華強和向華勝是真的很心動,
拍電影真的是暴利行業(yè)啊——
于是,在步入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后,香港電影最鼎盛的時期,向氏兄弟回來了。
公司名字也從「永勝」改名「永盛」。
名字也透出了向華強和向華勝的改變:
公司剛創(chuàng)業(yè)時年輕,就希望永遠勝利;到二十七八歲的時候知道人不可能永遠勝利,就改成‘茂盛’的‘盛’,希望‘永遠茂盛’就好了。
可,事實證明。
想靠電影發(fā)大財?shù)膬尚值?,把拍電影想簡單了?
電影行業(yè),雖說是有錢途的,
但抽水也真是太他媽狠了。
按照當時的規(guī)矩,電影娛樂稅要交15%,院線拿走47%,加上發(fā)行宣傳費用的5%,
實際上只能拿到30%。
然而,這30%里還得扣掉大約20%的拍攝成本,到手的凈利只有10%左右。
也就是說,票房收入有1000萬,但實際上,制片公司手里的利潤只有100萬左右。
在整個香港電影市場里,只有邵氏兄弟和嘉禾電影這樣有獨立自主院線的公司才能賺到錢。小公司為了掙錢,不斷地壓榨演員、導演、攝影師等制作片酬...
在這個小作坊式的體系下,
小公司基本都是給大公司打工。
即便像永盛電影這樣有背景的公司,也被市場所耍,虧損不斷。
兩兄弟,在這個行業(yè)里,一直都是吃虧的。
再這么虧下去,
他們真的憋不住了。
說白了,拍電影不就是為了賺錢嗎?有什么必要搞那些虛頭巴腦的文藝片,什么是好電影,只要賺得到錢的電影就是好電影。
于是,在1987年,兩兄弟毫不猶豫地將公司的口號改為了:“永盛出品,充滿娛樂性”。
這個口號表達了永盛的態(tài)度。
如果說——
“邵氏出品,必屬佳片”
“嘉禾貢獻,最佳影片”
“新藝城出品,觀眾有信心”
那么,永盛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賺錢而來。它不在乎口碑,只要什么賺錢,它就拍什么。
但你別覺得“跟風模仿”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了,要真能模仿就能成功,早在1978年那會“永勝電影”就成功了,能寫進香港電影史的也絕不會是「永盛電影」。
那些年,像「永盛」這樣的跟風拍片的電影公司,在香港起碼有幾十家,不在少數(shù)。
為什么「永盛」能殺出來呢?
王晶是有功勞的。
當年王晶離開邵氏后,被向華強高薪挖了過去。
王晶也沒辜負向家兩兄弟的期待,
拍的《精裝追女仔》和《最佳損友》系列,給永盛在真正以上積累了第一桶金,
讓「永盛」在香港打出了自己的名聲。
王晶還給「永盛」留下了一套方法論:
你不能粗制濫造拍。就算是“跟風”你也得有技巧。信息要做到敏銳又快速,發(fā)現(xiàn)了受歡迎的題材,就要迅速召集幕后班底,創(chuàng)造出同樣題材的電影,占據(jù)了觀眾的心頭。
要知道觀眾的口味總是不斷變化的,
要趁他們還在上一部電影的熱潮中上頭是,就從他們的口袋里,賺到更多的電影票房。
這就是永盛的智慧所在,不僅僅是跟風模仿,更是在模仿中突破,不斷嘗試和探索新的可能性,以最快的速度搶占市場。這也是永盛能夠在香港電影中一路高歌猛進的原因。
比如,1986年,《英雄本色》掀起了轟動,永盛果斷出擊,炮制了《英雄好漢》和《江湖情》,盡管沒有聯(lián)系,但同樣的“英雄片”IP,讓它們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。
1991年,麥當雄的《跛豪》創(chuàng)下了3800萬的港片票房,香港電影市場又掀起了“傳記片熱”,永盛緊隨其后,延續(xù)著“跛豪”的熱度。
推出了《五億探長雷洛傳》并收獲了3100萬的票房。接著,又拍了《五億探長雷洛傳之雷老虎》和《五億探長雷洛傳之父子情仇》,分別掙得了3000萬和2300萬的票房。
永盛的跟風之道,看似簡單卻不易,需要準確的信息和高效的制片能力,更需要對觀眾心理的敏銳洞察。 在了解市場動向上,沒有人,也沒有其他的公司能比永盛做到更好。
嘉禾的老板鄒文懷,曾一度心生收編之念。他開出了讓向家兩兄弟無法拒絕的籌碼,
想要讓永盛成為嘉禾的一部分,然而,兩兄弟卻義無反顧地拒絕了這個誘人的提議。
自己有能力有手腕,干嘛還要靠別人呢?
更何況,向家還是那么的有能力。
當年「永盛」要拍《雷洛傳》雷諾的原型是華人探長呂樂,雖然呂樂后來因為通緝而失勢跑到了臺灣,但是在香港仍然有一些人脈和資源。拍傳記片,也需要本人的同意吧。
許多公司都想拍呂樂的傳記電影,但是奈何背景不夠深,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找到跟呂樂見面的機會,而向華勝有這個能耐,親自飛到臺灣跟呂樂本人談拍攝計劃。
因為電影中涉及到“跛豪”的戲份,要拍他也需要得到本人的同意。
而向華勝跟跛豪本人就很熟。
在電影開拍前,整部《雷洛》涉及的主要人物,幾乎都經(jīng)過了原型本人的同意與授權(quán)。
兩兄弟僅僅用了半個月,
就處理好了所有的電影籌備和談判工作,
單從效率而言,許多電影公司遠不如“永盛”。你想拍同樣題材的電影,但真沒那本事去運轉(zhuǎn)執(zhí)行,可是向家兩兄弟有,他們不僅有,而且把事情辦得很漂亮。
他跟那些同樣有手腕的人,借著拍電影的名頭,實際上做偷雞摸狗的人不同,
向家兩兄弟是真的把電影拍好,
用王晶的話來說:
“ 他從來未正式當過導演,也未讀過電影???,但電影觸覺之敏銳,今日我仍未見人出其右。而他膽識過人,決斷力強,也是電影圈少有的,所以相處幾年,他在我身上吸收了不少,而我在他身上學到的更多 ”。
這也是為什么當年《英雄本色》紅得發(fā)紫,
整個香港電影圈跟風炮制了三十多部模仿電影,就“永盛”玩到家了,還成就了霸業(yè)。
就是因為他們抓住了觀眾的口味,對電影市場的脈搏摸得清清楚楚。商人嘛,就是要懂生意,而永盛,就是這樣一群懂得商業(yè)的家伙。
有了前面的鋪墊,終于來到了1989年,王晶憑借著一部《賭神》橫掃香港票房榜,
三千七百萬的票房,一鳴驚人,成為那一年的票房冠軍,“永盛”也徹底火了。
成為僅次于“邵氏”、“嘉禾”、“新藝城”的第四家獲得年度票房榜冠軍的電影公司。
此后「永盛」又不斷推出了《賭圣》《賭俠》《逃學威龍》等影片不斷上映,
每部影片都比上一部更加火爆。
香港電影的“兩周一成”時期時候,永盛也跟周星馳簽約了12部戲,周潤發(fā)也簽了4部。
唯獨沒有跟成龍合作過。
因為成龍真的是太貴了。早在1985年,成了大哥的片酬就已經(jīng)超過200萬一部,直到1992年,他的片酬高達2000萬。
這樣的天價讓像永盛這樣的公司望而卻步,只有嘉禾這樣的巨頭才有拿出這么多錢來。
永盛拿不出來,畢竟,當年劉德華對外片酬只要15萬,周星馳是70萬,發(fā)哥是80萬。
這不怪任何人,香港還是太小了,市場也太小了,只有往外走,才能賺的多。
可「永盛」的主要影響力,和主要市場集中在東南亞,手下藝人,唯一在海外擁有巨大影響力的藝人就是劉德華。至于“周星馳”,雖然“永盛”與周星馳合作了11部電影,
但周星馳的合約一直由他的貴人李修賢把控。后來,重新簽訂合,周星馳在1991年與大都會、永盛和三和達成了四方協(xié)議。
換言之,周星馳除了與“永盛”外,還可以與其他三家公司拍電影。因此,業(yè)內(nèi)人士有這樣的說法:“:“周星馳的爆款未必是永盛的,但永盛的爆款一定有周星馳的份兒?!?
實際上,這句話也沒有說錯。
1992年,周星馳與“永盛”合作的《鹿鼎記》、《逃學威龍2》和《武狀元蘇乞兒》全部票房破2千萬。讓永盛”賺了2.5億港元票房,六年間四次獲得年度票房冠軍。
這樣的成績,使向家兩兄弟也倍感自豪:
“我一年賺到了10億港元的票房,其中有2.5億是我的。在以前,我們的中國電影總是輸給外國電影,沒有贏過一次。我說過兩年后你再看看,結(jié)果我們把他們排到了第三、第五名!”
沒有強大的發(fā)行系統(tǒng)和院線支撐,靠的一次次艱苦卓絕的奮斗,和無盡的創(chuàng)作熱情,
一路高歌猛進,超越了無數(shù)巨頭,
成為香港電影最后的霸主。
然而,繁華背后,隱藏著無盡頹勢——
永盛,沒錢賺了。
這不是永盛下滑了,
而是它的體量真的太小了。
永盛那些年就是再厲害,
它終究只是一個電影制作公司,它所做到的也僅是制片公司能夠達到的最高峰。
它沒有自己的院線,幾千萬的票房到自己手里算下來利潤,其實只有幾百萬。
票房再多,永盛自己只能拿小頭 。當年周星馳的《逃學威龍》賣了4300萬的票房,但一路分成一路算下來后,永盛自己只拿了400多萬...
票房收益,曾經(jīng)是所有矛盾的遮羞布,卻也讓電影人最終陷入了痛苦的困境。
制片公司不賺錢,演員也不賺錢,整個小作坊的體系漸漸走向崩潰的邊緣。1992年引發(fā)的“港片泡沫”,在短短一年后便暴雷了,整個香港電影市場都處于萎靡不振的狀態(tài)。
這是一個時代的轉(zhuǎn)折,一個小作坊體系的瓦解,也是香港電影市場的悲哀。
那些曾經(jīng)風光無限的電影公司,
也都面臨著重重困境。
永盛雖傲視群雄,但沒有自己的院線,票房的分成讓它始終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。
再加上香港電影集體萎縮下,
香港電影的天空仿佛是黯淡的,看似沒有一絲希望,在苦悶中,大家不得不分道揚鑣。
最先離開的,也是當年最早加盟的。
王晶早已嗅到市場風向的變化,選擇了離開永盛,在“臺灣金主“學者有限公司”老板蔡松林的支持下”建立自己的工作室。
跟在「永盛」拍的電影不同,
王晶覺得“好的時代“過去了,現(xiàn)在只要能賺錢就行了,為了賺錢,王晶一頭扎進了低成本的B級片和風月片里去了,直到現(xiàn)在,王晶也一頭還是扎在這些電影里面。
有人罵他,有人夸他。
不過王晶不在乎這些,能賺錢就好了。誰還管你,眼前的這跟金條是干凈的還是臟的。
永盛也想要低頭下來賺錢,
可是到了那一刻才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自己所謂的“為了賺錢什么都拍”是假的,他們就想拍“好電影”,向家兩兄弟是愛錢,但他們更要臉。
永盛沒低下頭來,
而令永盛更沒想道的是——制片公司和演員們都不再甘于被大公司牽著走,
他們開始要獨立了。
嘉禾底下,洪金寶、徐克、成龍等人越來越厲害,一個比一個有出息。他們也不再甘于被母公司束縛,開始自立門戶,直接導致了“嘉禾”作為母公司的權(quán)力空心化。
周星馳和劉德華,也相繼約滿后,離開了“永盛”自立門戶,此后不久,劉德華開了叫“天幕”的公司,而周星馳的公司叫“彩星”...
而「永盛」在失去了周星馳和劉德華這兩個金字招牌之后,也不得不面臨自己的困境,再加上整個香港電影市場的大環(huán)境并不好,使得永盛也開始走向衰落。
頗具“浪漫氣質(zhì)”的是——
1993年弟弟向華勝也覺得電影市場前景慘淡,離開了“永盛”,把金子招牌留給了哥哥。
哥哥向華勝,在接下“永盛”的牌子后,成立了“永盛娛樂”,從之前的兄弟班,變成了夫妻檔...向華強和陳嵐,一個主內(nèi),一個主外,配合默契,再次在電影上叱咤風云。
只是——跟過去的「永盛」不同,「永盛娛樂」更多的是投資,不再參與電影制作。
永盛電影,那個曾經(jīng)璀璨輝煌的時代,
它像一顆流星劃破天際,
在香港電影史書上留下了屬于它的一頁。
曾經(jīng)的它,像一個王者般的存在,
一路狂飆,橫掃四方。
它的作品,深入人心,
然而,港片40年分合縱橫,
它們早已經(jīng)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傲視群雄的“永盛”,
永盛也跟嘉禾他們一樣,
在華語電影的史書上留下了厚重的幾頁,
隨后,在一片喧囂聲中,消失了。
標簽: